首先,測試儀所配備的存儲介質類型決定了基礎存儲能力。常見的存儲介質有內置存儲卡或閃存芯片等。如果是容量較小的存儲卡,例如早期常見的16GB存儲卡,扣除系統占用等,實際可用于數據存儲的空間可能在14GB左右。假設每個測試數據記錄大小平均為1KB(包含測試時間、安瓿批次、折斷力數值等關鍵信息),那么14GB(14×1024MB = 14336MB ,14336MB×1024KB = 14680064KB )理論上大約能存儲1400多萬條數據。但如果采用大容量的閃存芯片,比如128GB甚至1TB容量的,在同樣數據記錄大小下,存儲的數據量將大幅提升,128GB的閃存芯片可存儲的數據量是16GB存儲卡的8倍左右,1TB(1024GB)則是16GB存儲卡的64倍,可存儲近9億條數據。
其次,測試儀的軟件系統和數據記錄格式也對存儲量有影響。若軟件系統在記錄數據時采用較為精簡高效的格式,能在相同空間存儲更多數據;反之,若數據記錄格式冗余度高,包含大量不必要的信息,就會占用更多空間,導致存儲數據量減少。
另外,有些測試儀具備數據定期清理或覆蓋舊數據的功能。比如設置每存儲一定數量的數據(如10萬條)后,自動覆蓋最早的數據,這種情況下,測試儀實際長期保存的數據量就會維持在一個設定的數值。還有些測試儀可將數據定期上傳至外部服務器,本地只保留近期數據,那么本地存儲的數據量主要取決于近期測試頻率和設定的本地保留期限。